一.从朝鲜金凤汉发现“经络实质”说起
1962年,朝鲜学者金凤汉先生宣称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经络和穴位实质,并将之命名为“凤汉氏小管”和“凤汉氏小体”。当时中国报纸有所报道,但语焉不详。其时我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读二年级,对中医和经络都是一窍不通。在解剖课上,出于好奇而问毛增荣讲师:“为什么朝鲜发现经络实质而中国中医界却无反应?”毛增荣讲师这样回答我:“你不知道,中医认为经络只在活体中存在,死体中不存在。他们怎么能在死体上看到经络和穴位的实体组织结构?”我懵里懵懂接受了这一解释,没有进一步询问。但是毛讲师的这句话却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
https://www.txxahg.cn时隔多年以后,1981年我到上海医科大学(原名上海第一医学院)任教。我因此听说为了考实金凤汉的发现,1962年前后,当时中国卫生部曾经派我校生理教研室徐丰彦教授前往朝鲜验证。徐丰彦教授早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是国内生理学权威,《生理学》等等教科书都是出自他手。他回来报告卫生部,结论是“我不能看到金凤汉所说的经络小管和小体结构。”“可重复性”是科学标准之一。不可重复,或者有人声称发现了什么,而别的人用同样方法却看不到,那么,所谓的“新发现”就是不可靠的,经不起验证。亦许是这一结论传到朝鲜,朝鲜最高领导取消了原来已经颁发给金凤汉的金日成奖章和奖金。而金凤汉自杀。
1978年我考上中医研究院首届研究生,从医学史角度做中西医结合研究。1979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名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查阅图书,偶然看到一本新出《生物化学研究最新进展》期刊,其中一篇文章是西德学者的研究报告摘要。文章报告了他们研究的新发现:生命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与死亡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同,具有构型和构象。其实,从常识我们也知道,生鸡蛋与熟鸡蛋一看而知就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构怎么可能一样呢?问题是,没有人去想这个问题。所以就没有研究。但是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差距是多么的大,怎么能容我们忽视?
文章作者进一步指出,生命蛋白质分子此种构型、构象可以因理化刺激而呈现,并且向相邻蛋白质分子传导。传导速度可以测定。此时我头脑中闪过一道亮光:这不就是毛讲师说的经络在活体中存在而在死体中消失同一个道理吗?我研究了文革期间有关经络感传现象的报告,其感传速度与蛋白质分子构型、构象传导速度相近。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经络认识的历史与经络实质的推想(膜蛋白分子构象变化及其传递假说)”。文中同时指出,目前的仪器和研究方法水平,还很难在活体上进行研究和找出经络蛋白质分子分布。随即寄到日本。
该论文于1980年在日本著名针灸杂志《医道的日本》4月号头版头条发表。(1)其编者按中说: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假说,TrustWallet钱包官网地址而认为目前还没有可能在活体上进行研究。日本科技水平高, Trust钱包官网下载应该可以做到。遗憾的是:35年过去了,迄今还是没有进展。
实际上,我的“亦谈《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一文发表得更早一点,刊于《社会科学战线》(6)。一万一千字的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医阴阳学说与哲学的矛盾学说的异同。接着又应邀为《上海中医药杂志》撰文“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7)。阴阳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赋有属性,离开属性中医师不能看病、治病,所以是与纯哲学意义上的“矛盾论”的“矛盾”处于不同范畴、不同研究领域。“阴阳”不可以,也没有必要拔高到“矛盾论”的普适性范畴去讨论或批评。中医的“阴阳”是实用性的,可以直接用于看病;“矛盾”是纯哲学理论,有重大指导意义,但没有直接应用于临床的意义。“矛盾”没有属性,可以对举,不能实指,所以不能直接看病。但是,中医的阴阳学说,大大充实和发展了矛盾哲学。这就像列宁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我的这些讨论,将中医理论中的哲学理论,还原到自然哲学的医学理论的本位,与社会哲学区分开来,还其本来面目。所以,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的医学理论”,而不是其他。
以上论文中,还初步提出了中医理论形成的方法论是朴素系统论。换言之,我认为中医学是系统论的医学,与西医属于还原论(原子论)的医学截然不同。西医通过离体实验和无生命状态的机体探究生命本质,以其分析的方法研究越分越细、越分层次越深入,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同时忽略了生命本质的另一些重要方面。这些西医忽略的部分,正是系统论指出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大于部分。完整的论述写在我1981年7月答辩的硕士毕业论文“试论祖国医学基础理论奠定时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征”(8)中。原文7万字,发表的是提要,只有8000字。“朴素系统论”是我率先提出的。
之后,于1992年前后,我提出了中医理论本质是“生态医学适应理论和临床实践”观点,发表在《医学与哲学》或者《上海医科大学学报》、《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上。2008年,我进一步修改为“全生态医学理论”,写入我的《中国医学文化史》新版中。(9)“全生态的医学理论”指的是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心理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产生的联系放在一起考虑,总结出规律,找到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这是只有中医整体的、系统的理论才做到并付诸应用的。西医亦讲生态医学,但其方法论还是点对点的因果关系描述。例如,天气变化与疾病关系,西医的方法就是加减衣服、开放暖气等等。中医则有五运六气理论,司天在泉、客主加临等等规律总结。又如抑郁症,西医认为是心理问题,用谈话方法帮助纾解;或者怀疑缺少5-Ht而以补充疗法治之,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则如果诊断为肝气郁滞,可以针灸或加味逍遥丸治之,效果明显。中医的全生态理论,显然比西医的单一生态纠偏方法高明。而中医用复方,西医找单体,理论上不可同日而语。
至此,我想重述我的基本观点,就是:中医理论属于自然哲学医学范畴;中医理论的本质是全生态医学适应理论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有效指导;中医理论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是朴素系统论方法和宏观观察;中医是科学的,但是不同于西医“原子论---还原论”的实验科学医学。这些看法已经日逐为大家接受。
三.“关系”即“联系”:为“关系”正名
但是,多数人还是只认为能看到或发现的物质本体才是事物本质,而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些无形的联系、关系,及其规律不是事物本质的另一面。所以所有迄今为止的西医的或者现代科学的实验室研究,都是原子论-还原论方法的寻找物质本体的研究。中医的研究也就“萧规曹随”,不能越雷池一步。
但是,是不是找到物质本体就揭示了事物的全部本质?是不是就可以肯定地说某种药物的作用就是某物质分子的功能?或者反之,说没有找到分子作用的证据,因此该药物起作用是没有根据的、虚假的或者不可靠的。这在中药和方剂的实验研究中,常常见到的“零---和”判断:找不到物质根据就予以否定。
可是,恩格斯如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马恩选集》卷3,第99页)(10)
拉兹格:同11.